圖書館舉辦《會唱歌的火爐》寒假專題微講座


       相比現(xiàn)在的孩子們,遲子建的童年在物質(zhì)上極為貧乏,在生活上十分艱苦。釣魚、砍柴、挖野菜......這些現(xiàn)在的孩子們極少有機會嘗試的活動,為了生存,小小的遲子建卻樣樣做得很熟練。在這些童年的勞動中,最具考驗性的當屬上山砍柴。而砍柴也是她做得最多也最刻骨銘心的勞動。漫長的冬日里,為了生火爐取暖,她經(jīng)常跟隨爸爸上山砍柴。
      “每當我從山里回來,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噼噼啪啪地燃燒,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。我覺得,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,火爐會唱歌。火爐在漫長的冬季就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,天天歌唱,不知疲倦?;馉t的歌聲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和樸素,懂得了勞動的快樂,懂得了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。所以,我成年以后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,火爐的影子就會悄然浮現(xiàn)。雖然現(xiàn)在我已經(jīng)脫離了與火爐相伴的生活,但我不會忘記它,不會忘記它的歌聲。它那溫柔而富有激情的歌聲,在我心中永遠不會消逝。”


 
      這一段寫得既優(yōu)美又動情,即使沒有砍柴燒火爐經(jīng)歷的孩子們,也很容易被作者生動形象的描寫代入到情境中。體驗勞動之后,會引發(fā)孩子對生活產(chǎn)生更深刻的認識,正如作者所說“火爐的歌聲使我懂得了生活的艱辛和樸素,懂得了勞動的快樂,懂得了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。”現(xiàn)在的孩子們在身體力行的“勞動課”上,明顯“打卡”不足,或者是個空白。那么假期里可以適當安排一點“家庭勞動課”,勞動之前讀《會唱歌的火爐》,孩子們會渴望參與勞動,勞動之后讀《會唱歌的火爐》,孩子們會更容易與作者產(chǎn)生共鳴。
      童年的生活經(jīng)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,童年走過的路、經(jīng)歷過的事、讀過的書,會塑造一個人的性格,撐起一個人的格局。“現(xiàn)在想來,我十分感激父親。他讓我在少年時代能與大自然有那么親密的接觸,讓冬日的那種蒼茫和壯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,滋潤著我。”
      現(xiàn)在的孩子們游山玩水的機會多了,但往往浮光掠影,孩子們?nèi)鄙龠@種浸潤心靈式的對大自然的體驗,也需要培養(yǎng)作者這種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。
      “冬日月光下的白樺林是我見過的世界上最壯美的景色了。有的時候拉柴火回來的晚,而天又黑得早,當我們歸家的時候,月亮已經(jīng)出來了。月光灑在白樺林和雪野上,發(fā)出幽藍的光暈,好像月光在干凈的雪地上靜靜地燃燒,那么和諧與安詳。”


 
      這一段對白樺林與月光的描寫?yīng)毦咛厣瑲忭嵎欠?。在閱讀散文詩時,我特別喜歡摘抄優(yōu)美語句。最享受的是茶余飯后,翻開摘抄本,細細品味幾句摘抄的語句,對于寫作的提升很有幫助。孩子們要想提升觀察力、感受力、聯(lián)想力,都離不開閱讀,更離不開摘抄與反復(fù)品味。
      遲子建的童年是在大興安嶺的山野中度過的,童年留給遲子建的是大自然的調(diào)色板,她畫出了月光下白樺林的靜謐、北極光令人戰(zhàn)栗的壯美,還有秋霜染過的山巒……她筆下那些背靠絢麗的五花山“彎腰弓背溜土豆”的孩子,讓人想起米勒的《拾穗者》。閱讀的過程總是充滿欣喜,就如生活本身總是給人以希望。


 
      但生活又總是充滿坎坷的,傷痛也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一次上勞動課,班主任帶領(lǐng)學(xué)生上山撿柴火,因為天太冷,她穿的鞋又有些潮,不幸生了凍瘡。“躺在滾燙的火炕上養(yǎng)著凍瘡,聽著窗外北風的呼嘯聲,看著父母一趟趟地進我的小屋噓寒問暖,心里覺得既委屈又幸福。那凍瘡最后雖然好了,但落下了瘢痕,而且一到雨季,凍瘡的創(chuàng)面就開始發(fā)癢,直到今天。好像她們也如我一樣,仍然懷念著已逝的寒風和飛雪,仍然懷念著那已不復(fù)存在的伐木聲。”
      閱讀這一段,我們和作者一起走進了痛苦的凍瘡記憶和溫暖的親情環(huán)繞。生活中的“苦”和“樂”,常常是這樣“捆綁”在一起的。閱讀可以把孩子們的心靈打磨得柔軟而堅韌,讓他們走出“精神溫室”,長成田野中一棵向陽而生的葵花。
      在這寒冷的冬季,捧讀著名作家遲子建的散文集《會唱歌的火爐》,一股溫暖從散發(fā)著墨香的文字蔓延到全身,令人沉浸在這淡淡的馨香與絲絲的溫暖之中。愿這本《會唱歌的火爐》帶給孩子一生的溫暖。